引入双语训练,提升老人认知能力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上海交大团队探索适合国人的“大脑健康运动”

引入双语训练,提升老人认知能力

“Happy Birthday!”在闵行一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语言康桥”银发课堂的志愿者正在为老人们上课。这个英语兴趣班教爷爷奶奶简单实用的场景对话、歌曲学唱,鼓励老人开口说话,积极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项依托国际前沿的双语语言认知科学理论,通过语言训练预防、延缓老年人认知障碍发生发展的老年人认知健康研究与实践。

“语言学习和双语训练可能是预防和延缓老年人认知障碍的有效手段。”项目领衔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徐俪珑介绍,近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双语经验可以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病。研究结果显示:与单语者相比,双语者的认知障碍发病时间平均推迟4—5年;双语者在经历脑卒中后,失语症状的程度较轻,恢复速度也更快。

徐俪珑与上海养志康复医院的钱倩医生合作,为一名脑卒中失语患者量身定制双语康复方案。这位患者之前接受的汉语康复训练已到瓶颈期,改用英语进行康复训练后,中英文理解和表达能力都有显著提升。“通过‘双语失语症检测’评估我们发现,尽管进行英语训练期间没有开展汉语相关训练,但英语训练不仅帮助他恢复了作为二语的英语能力,还意外地促进了母语中文的恢复。”

徐俪珑是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的语言学博士,她发现在多语种聚集的欧洲开展的许多基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与健康的研究都有很好的发现和社会效应。在上海交大,她组建了一支由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本科生组成的跨学科团队,举办了“语言康桥”银发课堂志愿者活动,希望通过公益服务、科研合作,探索“中文+英文”“方言+普通话”等语言组合,建造适合中国人群健康的语言学桥梁。

“侬早!”“饭吃过(口+伐)?”“沪语共有5个声调,是学习的难点。大家注意看我们的手势和指挥,来调整声调发音噢!”团队编写教案、培训志愿者,在闵行区、浦东新区民政局和松江区民政局的支持下,今年上半年已在首批试点养老院开展沪语学堂、英语兴趣班等语言课程,通过情境化、互动性和趣味性的课程,策划多种语言实践活动,鼓励老人们学习语言、展示成果。暑期,团队将上海经验复制推广,在新疆、福建、山东开展基于当地老人语言需求的实践,还开发了一套“愉快学普通话”的系列课程,帮助习惯讲方言的老年人掌握基本的普通话听说能力,方便他们与家人和外界交流,同时锻炼语言能力和认知功能。

“加强语言训练与健康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我们希望通过学科交叉,探索适合国情的语言干预模式和路径。”徐俪珑说,“就像身体要运动,语言是大脑的积极锻炼方式。我们要为中国人找到适合自己大脑的‘语言运动’项目。”

本报记者 易蓉